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5G、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的进步,慢慢的变多的科技公司相继投入无人工厂的建设。刘佳林深耕智能制造领域,梦想在航空工业昌飞打造一个无人值守的“未来工厂”。
作为航空工业昌飞第一批“双师型”培养的大学生,刘佳林从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毕业后,一进厂就被安排在系统部件厂生产一线,从操作普通机床干起,他完成了车削、铣削、磨削、钳工、数控加工五大工种的轮岗培训,经过一年的磨练,练就了一身“硬功夫”,并以最好的成绩通过了公司的新员工考核。
刘佳林并没有停留在“舒适区”,他跟随昌飞公司制造体系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步伐,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2016年,刘佳林全身心投入到全国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直升机旋翼系统制造智能车间的建设中,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查资料、学案例,弥补知识短板。
直升机旋翼系统折叠接头及尾桨连接件智能化生产线的构建是直升机旋翼系统制造智能车间最复杂的生产线之一,生产线产品结构较为复杂,尺寸多达200个,材料价值昂贵、难切削,精度要求高。将这类产品加工出来不难,但按节拍、成批量、稳定地在生产线上高质量生产很难。刘佳林在现场昼夜兼程、争分夺秒地对关键技术进行攻关试验,通过工艺分离面的科学选择及3D虚拟仿真平衡生产线节拍,并通过加工基准变换和尺寸链分析计算降低产品累积误差。最终,该类型产品加工效率提升80%以上,产品合格率稳定控制在99.3%以上,申报工艺精益优化成果共计12项,荣获公司以产品为主线项,刘佳林迅速成长为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生产线的技术能手。
2020年,经过4年的钻研,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理念已经深深印入刘佳林的脑海。建设一个无人值守的、柔性化的、智能化未来工厂的梦想逐渐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6月,他被选中筹建公司重点打造的无人值守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工厂——数字化关重件车间。
为了不负公司重托,将无人值守智能化柔性生产线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刘佳林一边学习相关知识精心规划,一边进行全自动化生产线的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在智能化柔性生产线的规划设计阶段,他不但带领技术团队对典型产品做分类,对加工工艺进行标准化整合,分析评估生产线的加工能力,提出较为合理可行的需求,而且还协同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京东集团等合作单位对智能化产线布局、自动化仓储物流配送能力、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控制、整体数字化管控运行等细节进行科学论证,为智能化生产线的构建及稳定运行筑牢根基。
在这次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工厂的建设中,刘佳林勇挑重担,积极创新,带领技术团队成功突破了国产数控机床在机检测及补偿一体制造技术、直升机动部件抗疲劳长寿命制造技术、弱刚性零件抗微变形制造技术等10余项无人值守智能化柔性生产线核心技术,为智能化柔性生产线的顺利建设和直升机关重件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夯实基础。在刘佳林的带动下,技术团队的研究也是硕果累累,共申报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4项,入选中国航空科技报告2篇,均成功转化实践应用。2021年9月份,刘佳林代表公司参加航空工业青年创新创效大赛,其研究成果《小螺栓见大乾坤——无人值守螺栓生产线关键技术突破》获得集团各专家的高度认可,荣获铜奖。
百川汇海,通过以刘佳林为代表的技术团队的精诚合作和不懈努力,公司在智能制造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21年12月,工业与信息化部为昌飞公司授牌“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标杆企业”;2022年2月,昌飞公司智能在线年度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优秀场景名单。
经历过昌飞两次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工厂的建设,谈到智能化柔性生产线的应用,刘佳林仍然秉持着客观与冷静:“智能化柔性生产线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作为坚守奋战在直升机核心产品制造一线的航空人,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对标世界一流航空制造企业,找差距、补短板,在直升机核心产品的基础工艺和产品加工细节上持续改进和完善,打造一流直升机制造工业体系,为公司高水平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